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第三届 F5.5G C-WAN学术研讨会在校召开

Author:Time:2025-04-03Hits:

(通讯员:刘建)3月29日,第三届F5.5G C-WAN学术研讨会(2025)在校召开。本次会议由我校电信学院、中国通信学会短距无线通信专委会、湖北省通信学会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光产品线、战略研究院、科学家委员会)联合主办。



本次研讨会由电信学院刘应状教授召集,旨在搭建 F5.5G领域的顶级交流平台,聚焦“FTTR for AI”“AI for FTTR”,围绕智能联接和智能应用,深入探讨以AI为中心的F5G-A的创新机遇、绿色发展路径以及数字化转型等热点话题,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高效协同,推动技术创新与行业进步,加速AI的普及与应用,共赢智能时代。本届会议的议题包括F5.5G 创新业务与C-WAN架构演进、FTTR+X室内新应用场景和AI探索、MAC/PHY/射频天线智能化技术、FTTR AI空口有序、FTTR AI绿色节能等。


中国通信学会秘书长张延川和电信学院院长、中国通信学会短距无线通信专委会主任委员邱才明教授为研讨会开幕致辞,重点强调了AIC-WAN融合方向上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在构建我国数字经济智慧大动脉和推动ICT产业绿色持续发展上具有重大意义。


研讨会设置了“F5.5G宽带业务“FTTR C-WAN技术“FTTR AI探索“FTTR智慧应用四个主题,并设置了一个开放研讨环节。


在“F5.5G宽带业务议题中,中国移动研究院李俊玮经理介绍了接入网总体发展趋势、移动在FTTR技术标准中推进的五大关键技术,并阐述了在FTTR产业发展探索中打造PON+FTTR+RFID的新型通感融合光接入网,推进万兆光网融合通信、物联、感知及AI智能等多维能力演进的主张;中国电信网络事业部赵伟峰总监介绍了FTTR目前的关键布局和主要进展,同时重点分析了FTTR终端面临的挑战和优化思路,对未来FTTR的重点创新方向进行预判:通过FTTR智能组网,构建绿色WiFi、智能WiFi、安全WiFi三大能力,提升用户使用感知;中国联通网络运营事业部杨雨苍总监从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角度分析了光接入+WiFi组网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Hi-CON家庭智能协同光网络通信体系,结合现网商用成果经验和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尝试给出了下一代FTTR的演进方向;中国联通研究院邵岩主任介绍了FTTR标准进展、WMCI接口发布节奏,以及通过融合视频、安全、算力和云边协同实现FTTO场景的快速拓展,重点强调了毫米波通信在视频制播等场景的抗干扰优势以及在长沙马栏山的示范应用。


在“FTTR C-WAN技术议题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建东教授介绍了密集无线场景下的超低能耗技术,构建双碳指标体现,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秘书长的杨涛阐述了WAA的愿景和目标以及和多个国际标准组织建立协同协作,重点分析了WiFi7+标准项目,以及安全、绿色节能、智能化、自动化运维等项目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刘应状教授介绍了团队在C-WAN架构下的一系列工作及对C-WAN架构演进的深入思考,包括感通存算控一体机和结合AIAI-WAN的演进方向;烽火通信技术专家王志军分享了FTTR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强调了我国主导的FTTR标准体系已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通过FTTR WMCI指标实现了与Wi-Fi技术标准的深度协同,未来FTTR技术将深度融合AI能力向通感一体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FTTR AI探索议题中,东南大学洪伟教授介绍了毫米器件芯片与系统应用,阐述了团队在该领域的诸多技术成果,实现国产化替代和自主可控;苏州大学沈纲祥教授基于FTTR的架构演进和对节能的需求,分析当前FTTR架构在节能领域的不足与挑战,提出AI助力FTTR节能的核心思想,并提出其主要的实现方向,针对每个方向探讨了未来的研究路线和可能面对的挑战,为未来基于AIFTTR节能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华南理工大学廖绍伟教授分析了基于异构波束阵元的毫米波平面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武汉大学焦雨领教授从表示学习的角度分析了AI取得重大成功的内在原因,并提出无监督表示学习模型适用于大规模无标记数据的预训练,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在“FTTR 智能应用议题中,香港大学的韩锴教授介绍了开放世界下的2D3D技术;东南大学王海明教授介绍了高功率效率的幅相分组调制解调技术及应用;中山大学詹文副教授针对无线通信随机接入的技术挑战,提出了基于CTDE的分布式接入框架,可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接入管理与优化;中国科技大学刘建春教授基于当前FTTR的算力设备的能力和AI推理的需求,提出多种方法助力FTTR大模型的部署和推理的轻量化,为未来基于FTTR的大模型推理部署指明了道路。


研讨会采用现场与线上直播相结合方式,现场专家通过专题报告与开放研讨方式与观众互动,线上以微信视频号与腾讯网络研讨会方式全程开启视频同步直播,丰富和深入的内容吸引了海内外1.5万余人次在线点击观看,研讨内容对通信和AI的深度融合,以及跨领域智能创新应用的孵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届学术研讨会还新增了会议征文,针对议题收录了15篇论文,经专家评审后部分优秀成果将推荐到核心期刊发表,进一步扩大了F5.5G C-WAN论坛的影响力,为产学研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十七楼  电话:027-87792776  领导邮箱:husteic@hust.edu.cn

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